《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主席于1957年5月11日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抒发了对故人的深深悼念之情,还寄托了作者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烈士遗孀和昔日老友的关爱,以及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
全词如下: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创作背景
1957年1月,毛主席的十八首旧体诗词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李淑一(杨开慧生前的同学和好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读后深受感动,回想起毛主席早年曾用“虞美人”词牌填过一首词赠与杨开慧,但除记得头两句外,其余部分已遗忘。于是,她在1957年春节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贺年信,信中谈了自己读毛主席诗词的感想,并附上了自己在1933年夏悼念丈夫柳直荀的那首《菩萨蛮·惊梦》,同时请求毛主席将过去赠杨开慧的《虞美人》全词抄赠给自己。毛主席收到信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作为回信。
艺术特色与赏析
象征与比喻:词中“骄杨”象征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柳”则指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通过“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的描写,形象地表现出两位烈士的忠魂轻盈飞升、直上九天的景象,寓意他们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神话故事的运用:作者巧妙地借用了吴刚伐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将两位烈士的忠魂与神话人物相联系。吴刚捧出桂花酒款待烈士忠魂,嫦娥舒展广袖为忠魂起舞,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词作的浪漫主义色彩,也表达了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词作在抒发悼念情感的同时,也融入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元素。通过“忽报人间曾伏虎”的描写,传达出革命胜利的捷报,使词作在悲伤中透露出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语言精炼,情感深厚:毛主席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厚的情感,将悼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词中既无悲怆之词,也无消极情调,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