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游泳》是毛主席于1956年6月创作的一首词。1956年夏,毛主席在武汉期间,他三次畅游长江,豪情奔放,欣喜异常,于是写下了这首以游泳为题的作品。这首词以游泳为切入点,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豪情壮志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全词原文如下: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词文赏析
1、开篇意境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两句,化用古童谣,既表明行踪的紧凑与迅速,又富有韵味地表达了作者对湖南老家的深厚情感和对武汉的亲切感受。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作者行程的匆忙与急切,为接下来的横渡长江做了铺垫。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两句,描绘了长江的壮阔与游泳者的豪情。作者以“万里”形容长江之广,以“极目”表现视野之开阔,展现了其豪迈的气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中游情感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三句,表达了作者面对风浪的从容与自信。在作者看来,任凭风吹浪打,畅游长江也比在悠闲的庭院里溜达散步还要随意潇洒。这种不畏风险的挑战精神,鲜明地展示了毛主席“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浪漫气质。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三句,以动衬静,描绘了长江两岸的生动景象。风帆飘荡与龟蛇二山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
3、下阕展望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壮观,以及它所带来的交通便利和历史意义。这座大桥不仅连接了长江南北两岸,更象征着伟大成就和人民团结的力量。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三句,则是对三峡工程的壮丽构想。作者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描绘了截断巫山云雨、建设高峡平湖的宏伟蓝图。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两句,则以巫山神女的传说为引子,在作者看来,如果巫山神女还健在的话,她一定会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巨大变化而惊叹不已。
艺术特色
1、融合神话与现实,展现壮阔意境
词中“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一句,既引用了古代神话中巫山神女的传说,又巧妙地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表达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等句,以长江为背景,描绘了作者横渡长江时的壮阔景象,展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通过描绘长江、龟蛇二山、武汉长江大桥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如“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句,既描绘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壮观,又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自豪和喜悦。同时,“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等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宏伟蓝图。
3、语言优美,想象新奇
词中语言优美,想象新奇,如“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句,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未来三峡水利工程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无限憧憬和期望。同时,词中还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4、哲理深邃,发人深思
词中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就,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句,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紧迫感。同时,“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一句,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惊叹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这些哲理性的语句,使得整首词更加深邃、耐人寻味。
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具有融合神话与现实、借景抒情、语言优美、想象新奇以及哲理深邃等艺术特色。这些特色使得整首词既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