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田秀珍老师作品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主席于1965年5月时隔38年重回井冈山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描绘了井冈山旧貌变新颜的生机勃勃景象,还回顾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历史,抒发了作者的无限感慨和欢欣之情,同时赞美了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凌云壮志。
一、创作背景
1927年,毛主席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65年5月,已经72岁的毛主席重上井冈山,他仔细察看了当年部队驻扎的营房,并在井冈山住了7晚。期间,他感慨良多,诗兴勃发,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二、词文内容
全词原文如下: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三、赏析
上阕赏析
开篇“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直接点题,表达了作者长久以来就有的宏大志向,以及再次登上井冈山的激动心情。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写出了作者千里迢迢来到井冈山寻访旧地,却发现这里已经焕然一新,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巨变的惊叹和欣喜。
接下来几句“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井冈山的生机勃勃和优美环境,展现了新中国的繁荣景象。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则是对黄洋界险峻壮观的描写,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深刻理解:只要克服了最艰难的一段路程,前面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
下阕赏析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句以短促有力的语句展现了革命斗争时期的风雷激荡和红旗漫卷的壮阔场面。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则表达了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中国在这三十八年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气概。
最后两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则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总结了全词的主旨:只要肯下定决心去攀登,就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能够阻挡我们。
四、艺术特色
以小见大:词中通过描绘井冈山的局部景象来展现整个中国大地的巩固、充实与提高,给人荡开了无限宽广的想象空间。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词中既有对重上井冈山经过的叙述,又有对井冈山美景的描绘;既有对革命历史的回顾和感慨,又有对未来的展望和豪情壮志的抒发。这些元素在词中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善于用典、化用前人诗句和运用俗语、谚语入诗:词中不仅化用了前人诗句如“凌云志”等,还运用了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使得词作更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笔调明快大气瑰丽非凡:全词笔调明快大气、瑰丽非凡,节奏优美而鲜明挥洒自如;同时又不失朴素精当的语言风格,使得词作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一首充满革命豪情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井冈山的美丽景色和新中国的繁荣景象;更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历史的深刻回顾和对未来的豪情壮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和鼓舞人心的力量成为了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座右铭。同时,这句诗也激励着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不懈奋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