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逸致文摘

你知道儒、法、道,是如何描述领导力的吗?

最近刷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总会看到领导力相关的文章,周围的朋友也会经常提到领导力三个字。在网上搜了领导力相关的内容浏览了一遍,发现领导力的概念和体系都是从西方传入的。

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通过激励他人跟随自己去达成计划达成的目标,大家的行动来自自己的意愿,而非简单的服从。

除了领导力,前些年流行的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等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内容也都是从西方传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与领导力相关的东西吗?

到底是没有,还是我们没有去挖掘老祖宗的智慧了?

中国此前并没有专门的领导力学科。但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的就是入世、经世致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所探讨的多是治国之道,里面就涉及领导者、领导力这样的主题,有大量关于领导力的思考。

在诸子百家的文献里面,我们就能挖掘出大量与领导力相关的内容。

比如在诸子百家中,以后来发展壮大的儒家、法家、道家为例,在领导力方面都各有建树:

01

儒家学说的领导力

管理学中有一个研究结论,领导者的格局、胸怀、器度、境界、追求以及价值观,对组织的未来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决定组织命运的关键因素。

所谓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所谓胸怀,是指一个人的气度、抱负、胸襟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胸怀宽广的人,能够容纳更多的事物,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烦恼,也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所谓境界,是指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人生感悟,表现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

儒家领导力的核心,强调内圣外王,强调立德、立功、立言,是以品格为核心的领导力哲学。儒家的理念,用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儒家的重心,强调的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有体有用”。在儒家看来,领导者必须具备“圣”“王”的双重资格:以“圣人”的标准来修身,来修炼自己,然后才能为“王者”的治人之用。儒家所强调的是,内在品格的养成是领导力成长的前提。

从自我反省和人格养成入手,孔子把领导力分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个阶段,只有“修己”才能“安人”,才能“安百姓”。换句话来说,只有通过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领导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自我修养、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以自我修身开始,以平治天下为终,这也是一个领导者自我突破的过程,一个领导者要想走向卓越,首先要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进而管理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具有更高的格局、胸怀、气度、眼光、境界。所以儒家推崇的君子、豪杰、圣贤,代表的都是儒家理想中的领导境界。而君子、豪杰、圣贤的核心,是代表价值观、传承价值观、践行价值观的强烈的道德自信。所以就有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气。

从儒家的角度来看,领导力的突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突破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打通“人我”、融汇“人我”的过程,就是走出小我、成就大我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对个人的品格以及价值观的重视,对社会责任和天下情怀的强调,奠定了我们每个人自我提升与价值追求的基础。

02

法家学说的领导力

无论是领导者,还是个人在职场中的发展,只靠儒家的核心理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中国文化中还有法家的理念。

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说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悖都不为过,如果说儒家相信的是人有向善的可能,强调的是人性理想的一面,那么法家则相反,法家相信的是人有追求利益的本性,强调的是人性现实的一面。

韩非子曾经说过一段著名的话:造车的工匠造好了车,就希望富贵的人越多越好;做棺材的人做成了棺材,就希望人死得越早越好。并不是造车的人道德多么高尚,做棺材的人道德多么败坏,而是利益决定了他们的不同期望。在法家看来,这个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离开了对人的求利本性的把握,你根本就无法对人进行基本的激励。

除了利益之外,法家信奉的还有实力。这有点像当下的美国,像当下的现实主义者,儒家对道德的力量充满了自信,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往哪边去,草就会往哪边倒。用今天的话说,儒家相信的是道德的影响力、感召力,相信的是德化的力量,强调以德服人。但是,法家从来不相信这些,法家相信的是强制性的权势的力量,所谓的“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法家相信以力服人。

儒家讲的是道义,法家讲的是利益;儒家讲的是道德,法家讲的是实力。与儒家相比,法家的特点是非常冷酷,但非常现实。法家让你看到人性和社会的另一个层面。如果说儒家提供的是人生的理想,那么法家所提供的就是一种现实的取向。人有向善的可能,也有逐利的本性。真实世界的领导力,当然需要使命与愿景这样超然的一面,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无视权力与利益这样现实的一面。

中国文化是霸王道杂之。对于领导者来说,光有做事的激情是不够的,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光有对价值的执着是不行的,还要有向现实妥协的智慧。一个伟大的领导者,既要有对理想的坚守,又要有清醒的现实取向,要在理想中关注现实,也要在现实中追求理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平衡,才是真实世界的领导力。

03

以柔性为核心的道家领导力

但是,法家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强势、过于冷酷、过于霸道、过于刻薄、过于自以为是、过于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这也直接导致了秦朝衰败的原因,按照法家思想行事的人,其人际关系一定是一塌糊涂的,最后一定也失败得一塌糊涂。所以,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治理企业,除了法家,还需要道家。秦朝的继任者汉朝之所以能统治几百年,正是柔和了几家的学术内容。

道家与法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如果说法家的特点在于一个“刚”字,那么道家的特点便是在一个“柔”字。道家的重要命题是“柔弱胜刚强”,是“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为人方正而不孤傲,有棱角而不伤人,率直而不肆无忌惮,有光芒而不刺眼。

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领导模式:一种是刚性的领导,一种是柔性的领导。刚性的领导者,其领导行为往往是强势的、霸气的、压迫的、尖刻的、排斥的、抗拒的、敌对的、张扬的;比如马斯克的管理风格。柔性的领导者,其领导行为往往是谦逊的、温和的、欣赏的、开放的、吸纳的、包容的、合作的、低调的。比如微软的萨提亚·纳德拉管理风格。

老子欣赏的显然是第二种领导者。他曾经警告说:“强梁者不得其死。”也就是盛气凌人的领导者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强势的领导者,尽管可以迫使一些人在短期内服从自己,但时间长了,往往会导致下属的怨恨与离心离德,从而导致管理的失败。在道家看来,“弱者道之用”,明智的领导者一定要学会“知其雄,守其雌”。

什么叫“知其雄,守其雌”?就是知道自己很强大、很成功,却能够保持很谦卑、很柔弱的心态。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更清醒地理解别人,学会聆听,学会欣赏,学会包容,从而更好地汇集众人的力量为自己所用。

如果说儒家给人以理想的追求,法家给人以现实的眼光,那么道家就给人以成熟的心态。道家所展现的是一种包容,是一种耐烦,是一种从容,是一种恬淡,是一种灵活,是一种弹性,是一种圆融,是一种更高的人生智慧。

好的领导者,既要有儒家的理想与追求,又要有法家的清醒与现实,同时还有道家的成熟与灵活。

一个伟大的领导者,既要有对理想的坚守,又要有清醒的现实取向,要在理想中关注现实,也要在现实中追求理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平衡,才是真实世界的领导力。

本文来源:坤坤笔记公众号(ID:VX398519701),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JQq3NeVV99pfp7quOVwDw
免责声明:本文由静落凝封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热门文章

你真以为这世界是草台班子?

你真以为这世界是草台班子?

很多话,乍一听非常有道理,但你真要用在自己身上,当了真,会吃不知道多少亏。比如这句话:这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会听起来非常爽,非常解压,共鸣声从心底油然而生。可是,真的是...

中国可能在经历一波“文艺复兴”

中国可能在经历一波“文艺复兴”

我们正在经历中国的“文艺复兴”,越来越多的人放下纠结,享受当下的生活,思考真正想要的是啥,玩的时候不纠结,努力的时候有干劲,每个人都能追求到真正想要的。自下而上地幸福,社会才能...

隐形的小地方豪门

隐形的小地方豪门

很多人这两天说回了老家县城被吓到了,因为印象中老家是很穷的,小地方人均三千嘛。但是注意观察却发现,小地方也有很多百万豪车,再一看当初没出来的同学,过得也都还不错。被同学们叫去吃...

什么是“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两个确立”?

什么是“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两个确立”?

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高度一致。坚持“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

那些越早真明白真做到的道理

那些越早真明白真做到的道理

有好多事,你越早想明白,真做到,对一生大有裨益。因为人生本质上只有阅历,没有年龄。有些需要一生坚持的事,你就一点一点的去做,当每一条能做到超过21天,那基本上你也完成了部分觉醒。...